《古代漢語》章節(jié)練習(xí)及答案



真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參考資料,若有不當(dāng)之處,請指正《古代漢語》章節(jié)練習(xí)及答案第一章練習(xí)題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并指出其用法及意義1、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之子于歸,宜其室家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5、厲王虐,國人謗王6、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7、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8、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9、其始播百谷10、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11、大學(xué)始教,皮弁祭菜12、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3、適千里者,三月聚糧14、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15、江水又東,經(jīng)巫峽16、同心之言,其臭如蘭17、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18、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19、登大墳以遠(yuǎn)望兮,聊以舒吾憂心20、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21、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2、突,犬從穴中暫出也23、是何祥也?吉兇安在?24、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25、鍛煉之吏,持心近薄26、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27、臣有一術(shù),曰五禽之戲28、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29、瓦,土器已燒之總名30、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fù)辟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32、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舉例說明古今詞義差異的在范圍、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三、閱讀《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zhì)》《扁鵲之衛(wèi)》三篇文章,完成以下問題:1、找出幾篇文章中活用的詞,并說明用法2、找出幾篇文章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并說明其類型3、找出幾篇文章中的賓語前置句式,并說明其類型 [參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并指出其用法及意義題解說明:這類題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從具體的句子(即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歸納出所問的詞的意義,分析該意義屬于古義還是今義,然后分析出相應(yīng)的今義或者古義,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分析兩者的差異這類題目有一個較大的特點(diǎn),就是句子中的意義往往是該詞的古義,而該詞的今義往往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該題型的技巧是:從句中歸納出該詞的意義,這個意義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義,然后對比該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總結(jié)出二者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什幺方面本題參考答案如下:1、皮:古義專指動物的毛皮、今義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詞義范圍擴(kuò)大;2、子:古義指子女,今義指兒子,詞義范圍縮??;3、羹:古義指帶汁的肉、今義指湯類食品,詞義范圍轉(zhuǎn)移;4、怨:古義指痛恨、今義指埋怨,詞義程度由重變輕;5、謗:古義指背后議論人、今義指毀謗或造謠中傷,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成貶義;6、爪牙:古義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將、今義指壞人的幫兇,詞義感情色彩由褒義變?yōu)橘H義;7、恨:古義指遺憾、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由輕變重;8、河: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河流,詞義范圍擴(kuò)大;9、谷: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今義專指谷子一種作物,詞義范圍縮小;10、涕:古義指眼淚、今義指鼻涕,詞義范圍轉(zhuǎn)移;11、菜:古義專指蔬菜、今義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詞義范圍擴(kuò)大;12、睡:古義指打盹、今義指睡覺,詞義范圍擴(kuò)大;13、糧:古專指出行所帶的干糧、今義指各種糧食,詞義范圍擴(kuò)大;14、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湯類的食品,詞義范圍轉(zhuǎn)移;15、江:古義專指長江、今義泛指河流,詞義范圍擴(kuò)大;16、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今義專指臭味,詞義范圍縮?。?7、誅:古義指責(zé)備、今義指殺掉、殺死,詞義程度由輕變重;18、宮:古義指所有人的房屋、今義指帝王居住的宮殿,詞義范圍縮??;19、墳:古義指大土堆、今義指墳?zāi)梗~義范圍縮?。?0、官:古義指官府、今義指官員,詞義范圍轉(zhuǎn)移;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詞義范圍轉(zhuǎn)移;21、朕:古義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我”、今義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稱呼,詞義范圍縮小;22、暫:古義為突然或一下子、今義為短暫或暫時,詞義范圍轉(zhuǎn)移;23、祥:古義為征兆、今義指吉祥,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褒義;24、侵:古義為不宣而戰(zhàn)、今義指侵略,詞義感情色彩由中性變貶義;25、鍛煉:古義為玩弄法律誣陷人、今義指通過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發(fā)展,詞義感情色彩由貶義變褒義;26、購:古義指重金懸賞、今義指一般的購買,詞義程度由重變輕;27、禽:古義是鳥獸的總稱、今義專指鳥類,詞義范圍縮小;28、蟲:古義是所有動物的總稱、今義專指昆蟲,詞義范圍縮??;29、瓦:古義是陶器的總稱、今義專指一種建筑材料“瓦”,詞義范圍縮??;30、復(fù)辟:古義為恢復(fù)君位、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詞義感情色彩由貶義變褒義;31、丈夫:古義是所有男子的總稱、今義專指婦女的配偶,詞義范圍縮??;32、丈人:古義是所有老年男子的總稱、今義專指妻子的父親,詞義范圍縮??;二、舉例說明古今詞義差異的在范圍、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詞義范圍不同,也就是詞義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個方面:1、詞義范圍擴(kuò)大(簡稱詞義擴(kuò)大)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隨之?dāng)U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采取了全面擴(kuò)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范圍擴(kuò)大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響:古專指回聲《水經(jīng)注·江水》:“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宜沉2、詞義范圍縮?。ê喎Q詞義縮?。┰~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采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范圍縮小今義小于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后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3、詞義范圍轉(zhuǎn)移(詞義轉(zhuǎn)移)詞義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guān)系,只是具有一定的XXX詞義范圍由某一事類轉(zhuǎn)移到另一事類,由甲范圍變?yōu)榱艘曳秶?/p>
例: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后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游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義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shù)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如下:1、由褒義變?yōu)橘H義例:復(fù)辟:古義指恢復(fù)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fù)辟感情色彩為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用作貶義2、由貶義變?yōu)榘x例: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zhèn)鳌罚骸皠t鍛煉而周納之《后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為貶義今義則用為褒義3、由中性變?yōu)榘x例:祥:古義指吉兇的征兆、預(yù)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安在?”表示預(yù)兆時為中性詞后指吉祥,《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4、由中性變?yōu)橘H義例: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zhàn),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后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具體表現(xiàn)如下: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例:誅:古義為責(zé)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zé)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后來詞義變重,成為“殺”的意思,《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例: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xù)購大小洋炮三、閱讀《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zhì)》《扁鵲之衛(wèi)》三篇文章,完成以下問題:1、找出幾篇文章中活用的詞,并說明用法1、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馬)用法:名詞作狀語;2、請見之九方皋相馬)用法:動詞使動用法;3、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ň欧礁尴囫R)用法:數(shù)詞用為動詞;4、景公飲諸大夫酒景公射出質(zhì))用法:動詞使動用法;5、君嗜之,則臣食之。
景公射出質(zhì))用法:動詞使動用法;2、找出幾篇文章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一)判斷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馬)2、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ň欧礁尴囫R)3、若皋之所觀,天機(jī)也(九方皋相馬)4、此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質(zhì))5、今日之言,章為君,我為臣景公射出質(zhì))6、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景公射出質(zhì))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景公射出質(zhì))8、非子所能治也扁鵲之衛(wèi))9、夫扁鵲,天下之良醫(yī)扁鵲之衛(wèi))10、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扁鵲之衛(wèi))(二)被動句:1、今所輔于君未見于眾,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景公射出質(zhì))3、找出幾篇文章中的賓語前置句式,并說明其類型1、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馬)句式:賓語用代詞復(fù)指2、故事求遠(yuǎn)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扁鵲之衛(wèi))句式:賓語用代詞復(fù)指第二章練習(xí)題一、指出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并說明其屬于本義還是引申義1、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fā)2、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3、舜發(fā)于畎畝之中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6、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7、使婦人載以過朝8、首身離兮心不懲9、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
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1、伐木不自其本,必復(fù)生12、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13、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14、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15、川雍而潰,傷人必多16、蔡潰,遂伐楚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8、由此觀之,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信也19、強(qiáng)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20、每聞琴瑟之音,則應(yīng)節(jié)起舞2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22、諺曰:“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23、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24、昔楚靈王好細(xì)要25、地不知寒人要暖26、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27、其御之妻自門閒而窺其夫28、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9、讒人間之,可謂窮矣3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31、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32、心憂炭賤愿天寒33、楚人為食,吳人及之,食而從之34、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二、先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然后將其詞義引申的層次用圖表示出來任:①是任是負(fù)《詩經(jīng)·大雅·生民》)②此任重道遠(yuǎn)而無牛馬,濟(jì)大川而無舡楫也《商君書·弱民》)③以為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④秦任商君國以富強(qiáng)《鹽鐵論·非鞅》)⑤爭及此花檐戶下,任人采弄盡人看白居易《題山石榴花》)⑥眾怒難任《左傳·僖公十五年》)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須立秋。
《后漢書·章帝紀(jì)》)⑧王甚任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三、簡答:1、什么是詞本義和引申義2、舉例說明如何探求詞的本義四、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1、指出文選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2、指出文選中活用的詞并指出用法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所對應(yīng)的今字、異體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關(guān)系①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段不弟,故不言弟④公賜之食⑤韓厥俛定其右⑥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jìn)⑦入壘,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⑧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⑨《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⑩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4、解釋下列句字中加點(diǎn)的詞,并翻譯全句①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②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jìn)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③郄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④使御廣車而行,己皆乘乘車將及楚師,而后從之乘,皆踞轉(zhuǎn)而鼓琴⑤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nèi)舉不失親,其獨(dú)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 [參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并說明其屬于本義還是引申義。
題解說明:做這個類型的題目時,主要的思路是:首先從句子中也就是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歸納出該加點(diǎn)詞的意義,然后根據(jù)探究本以所使用的方法,XXX字形來分析該意義與字形的關(guān)系,如果意義與字形XXX非常緊密,那么該意義往往是本義;如果意義與字形XXX不緊密或者從字形看不出XXX,那么該意義往往就是引申義1、發(fā):發(fā)射、射箭,本義;2、發(fā):出發(fā),引申義;3、發(fā):崛起,引申義;4、發(fā):啟發(fā),引申義;5、朝:早上,本義;6、朝:朝見、上朝,引申義;7、朝:朝廷、朝堂,引申義;8、首:頭,本義;9、防:堤壩,本義;10、防:防備,引申義;11、本:樹根,本義;12、北:戰(zhàn)敗、失敗,引申義;13、過:超過,引申義;14、過:過錯、過失,引申義;15、潰:堤壩決口,本義;16、潰:潰敗,引申義;17、信:言語真實(shí),本義;18、信:相信,引申義;19、節(jié):節(jié)約,引申義;20、節(jié):節(jié)奏、節(jié)拍,引申義;21、節(jié):節(jié)氣、季節(jié),引申義;22、隙:墻上的裂縫,本義;23、隙:隔閡,引申義;24、要:人的腰部,本義;25、要:需要,引申義;26、城:城墻,本義;27、閒:門縫,本義;28、間:參與,引申義;29、間:離間,引申義;30、間:夾雜,引申義;31、緣:沿著,引申義;32、賤:價格低、便宜;本義;33、及:追上,本義;34、及:等到,引申義。
二、先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然后將其詞義引申的層次用圖表示出來題解說明:作這類題目時,先歸納出該詞在每句話中的意義,再從字形分析出本義與引申義然后在引申義中分析各引申義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其中的關(guān)系畫出引申的線索圖分析引申義之間的關(guān)系時可以從義素、特點(diǎn)、性質(zhì)等各方面入手任:①抱 ?、趽?dān)子 ③責(zé)任、任務(wù) ?、苋斡芒萑螒{ ?、蕹袚?dān)、擔(dān)當(dāng) ?、邠?dān)?! 、嘈湃巍叭巍钡囊昃€索可圖示如下:②擔(dān)子 ?、圬?zé)任、任務(wù) ④任用 ?、萑螒{①抱⑥承擔(dān)、擔(dān)當(dāng) ?、邠?dān)?! 、嘈湃稳?、簡答:1、什么是詞本義和引申義答:本義顧名思義應(yīng)為詞本來的意義,他是從字形方面分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xiàn)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是引申義的源頭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根據(jù)與本義關(guān)系的親疏遠(yuǎn)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如:“朝”本義是“早上”,后來引申出“上朝、朝見”、“朝廷、朝堂”、“朝代”等意義2、舉例說明如何探求詞的本義答:1、必須依據(jù)字形分析;例: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為 ,江水又東,逕巫峽古指河流,本義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為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fù)生樹根,本義。
C會意字,糞:甲文字形為,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蕓掃除,本義D形聲字,誅:從言,朱聲于予與何誅?責(zé)備,本義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jù)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據(jù)古文形體,才能準(zhǔn)確地把握本義,否則容易產(chǎn)生混淆2、從多個義項(xiàng)中歸納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jù)古文獻(xiàn),脫離了文獻(xiàn),探求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zhǔn)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訪,有兩個常用義,一為詢問,一為訪問,文獻(xiàn)中詢問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憤:有兩個常用義,一為憤懣,一為憤怒,文獻(xiàn)中憤懣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四、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1、指出文選中的判斷句及被動句判斷句: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⑵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⑶今京不度,非制也⑷蔓,難圖也⑸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⑹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⑺射其御者,君子也⑻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⑼同乘,兄弟也⑽叔向曰:“必祁大夫⑾樂王鮒,從君者也⑿夫子覺者也被動句:⑴蔓草猶不可除⑵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⑶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2、指出文選中活用的詞并指出用法⑴莊公寤生,驚姜氏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⑶無生民心⑷夫人將啟之⑸段不弟,故不言弟⑹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⑺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
⑻逐之,三周華不注⑼故中御而從齊侯⑽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⑾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⑿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⒀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⒁皆取胄於櫜而胄⒂死吾父而專於國⒃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⒄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nèi)舉不失親,其獨(dú)遺我乎?⒅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所對應(yīng)的今字、異體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關(guān)系①寤——牾,通假字;②辟——避,古今字;③弟——悌,古今字;④舍——捨,古今字;⑤俛——俯,異體字;⑥奉——捧,古今字;⑦禽——擒,古今字;⑧愬——訴,異體字;⑨知——智,古今字;⑩說——悅,古今字4、解釋下列句字中加點(diǎn)的詞,并翻譯全句①都:都邑 度:符合法度 堪:承受 都邑的城墻超過了百雉,就會成為國都的危害先王的禮制,大都邑的城墻不能超過國都城墻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城墻不合法度,是不合禮制的,國君您將承受不了②殿:鎮(zhèn)守 集事:成事 擐:穿上 軍隊(duì)的耳目都關(guān)注著我們的旗鼓,前進(jìn)后退都聽從它的指揮這輛戰(zhàn)車一個人鎮(zhèn)守住它,就可以成就大事怎么能因?yàn)樽约旱膫牧藝拇笫履??穿上鎧甲拿起武器,本來就是要走向死亡的。
③戮:殺戮 勸:勸勉,勉勵 郤子說:“人不認(rèn)為拿自己的死使其國君免于患難困難,我殺了它不吉祥赦免他,來勸勉那些侍奉國君的人于是赦免了他④及:到達(dá) 踞:蹲著 鼓:彈奏 讓宛射犬駕著廣車前行,兩人都坐上平時的乘車將要到達(dá)楚軍的時候,兩人才坐上宛射犬的車子,都蹲在車后的橫木上彈琴⑤舉:舉薦 讎:讎人 覺:正直 齊大夫?qū)ν馀e薦不放棄自己的仇人,對內(nèi)舉薦不放棄自己的親信,難道能單單放棄我嗎?《詩經(jīng)》說:“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xì)w順?biāo)蜃邮怯姓钡滦械娜说谌戮毩?xí)題一、填空:1、就文字體系而言,漢字屬于 文字2、漢字六書中,前四種是造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這叫做 3、《說文解字》是一部 的著作,為東漢 所編撰,共收字 個,并將它們分為 個部首4、許慎對漢字六書的解釋中,對象形的解釋是 、 ,對形聲的解釋是 、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是指 ,他對會意的解釋是 , 5、漢字的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了多種形體,依次是 、 、 、 、 、 、 、 6、漢字發(fā)展過程中,有古文字和今文字之分,二者的分水嶺是 。
二、指出下列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亦誠羊都刃伐盥矢上壺莫問既采馬礎(chǔ)鹿本指步鼎魚視帛下至末載牧寸防舂網(wǎng)甘朝手即鳥通見耳悲涉旌戶旦牟鬲禾效目象糞秉明瓜刀捧歌江陟門棄丹龜虎果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北益戍降逐比從射隻休取戒企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請耄騰栽夠基罔景歸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三、指出下列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錦:義符 ,聲符 ??;到:義符 ,聲符 ??;視:義符 ,聲符 ?。环f:義符 ,聲符 ??;疆:義符 ,聲符 ?。煌剑毫x符 ,聲符 ??;辯:義符 ,聲符 ?。徽l:義符 ,聲符 ?。还В毫x符 ,聲符 ;衷:義符 ,聲符 ;旌:義符 ,聲符 ??;旗:義符 ,聲符 ?。粡s:義符 ,聲符 ??;聞:義符 ,聲符 ??;雜:義符 ,聲符 ??;賊:義符 ,聲符 ;賴:義符 ,聲符 ??;國:義符 ,聲符 。
四、請寫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說明形體結(jié)構(gòu)序號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體結(jié)構(gòu)序號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體結(jié)構(gòu)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五、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所對應(yīng)的今字、異體字或本字,并說明兩者是古今字、異體字還是通假字的關(guān)系1、姜氏欲之,焉辟害?2、淚落連珠子3、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4、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于薛乎?5、豈其取妻,必齊之姜6、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7、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8、為輕煖不足于體與?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10、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1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12、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13、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14、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15、甚矣,汝之不惠!16、韓厥俛定其右17、宰夫胹熊蹯不孰18、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9、段不弟,故不言弟20、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2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2、扶蘇項(xiàng)燕為天下唱23、雍水暴益,荊人不知24、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六、閱讀本章文選《馮諼客孟嘗君》,回答以下問題: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詞,并說明其用法。
2、找出本文中的判斷句,并說明其表達(dá)功能3、指出加點(diǎn)詞的意義,并翻譯句子⑴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⑵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fù)歌⑶謝曰:“文倦于事,憒于憂,而性懧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zé)于薛乎?”⑷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zé)畢收乎?來何疾也?”⑸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fù)鑿二窟!”⑹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參考答案] 一、填空:1、表意體系2、四體二用3、分析漢字形義,許慎,9353,5404、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指事,比類合誼、以見指撝5、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6、隸書二、指出下列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題解說明: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主要從造字法方面進(jìn)行分析,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其中,“象形、指事”兩種屬于獨(dú)體字,“會意、形聲”兩種屬于合體字因此,做分析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這類題目時,有一個基本的思路:首先分別出要分析的漢字屬于獨(dú)體字還是合體字如果是獨(dú)體字,再看該字所表示的意義是具體的事物還是抽象的概念。
如果所表達(dá)的意義是具體的事物,那么該字多是象形字如果該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那么該字多是指事字如果是合體字,再看構(gòu)成該字的所有部件(即組成該字的幾個漢字)是否都參與表意,如果所有部件都參與表意,缺一不可,這種漢字多是會意字另外還可以從構(gòu)成該字的幾個部件來分析,首先看這些部件中某字的讀音和整個漢字是否相同或者相近,再看其余的部件和整個漢字的意義是否有XXX,如果符合以上兩個條件,那么該字多是形聲字這是一般的做法熟悉以后,看到一個漢字就可以直接了解其形體結(jié)構(gòu)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笨的辦法,就是記住一些常用漢字的結(jié)構(gòu)象形:羊矢壺馬鹿鼎魚網(wǎng)手鳥耳戶鬲禾目象瓜刀門龜虎果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指事:亦刃上本末寸甘旦牟下丹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會意:伐盥莫既采步至牧舂朝即見涉糞秉明陟棄北益戍降逐比從射隻休取戒企形聲:誠都徒問礎(chǔ)指視帛載防通悲旌效捧歸歌栽江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請耄騰夠基罔景三、指出下列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題解說明:形聲字的“義符(形旁)”和“聲符(聲旁)”是一個形聲字的基本組成部分,“義符(形旁)”表示該形聲字的意義范圍,“聲符(聲旁)”表示該形聲字的讀音從兩者的組合關(guān)系來看,一般有以下六種基本結(jié)構(gòu):左形右聲:漢、種、銅、請、粗、柄、現(xiàn)、情;左聲右形:創(chuàng)、刨、期、戰(zhàn)、放、視、和、郊;上形下聲:置、符、菜、窗、室、巍、霧;上聲下形:壁、馨、裘、恭、蠶、岱、惑;內(nèi)形外聲:辯、哀、問、聞、閩;內(nèi)聲外形:國、衷、閣、固、裹。
以上六種結(jié)構(gòu)中,左右結(jié)構(gòu)的形聲字占了大多數(shù),內(nèi)外結(jié)構(gòu)的則較少除了以上六種基本結(jié)構(gòu)外,還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只占了一個角,如:“栽”的形旁“木”占了左下角,“徒”的聲旁“土”占了右上角錦:義符 帛 ,聲符 金??;到:義符 至 ,聲符 刀??;視:義符 見 ,聲符 示??;穎:義符 禾 ,聲符 頃?。唤毫x符 土 ,聲符 彊??;徒:義符 辵 ,聲符 土??;辯:義符 言 ,聲符 辡 ;誰:義符 言 ,聲符 隹??;恭:義符 心 ,聲符 共?。恢裕毫x符 衣 ,聲符 中 ;旌:義符 ,聲符 生??;旗:義符 ,聲符 其??;弒:義符 殺 ,聲符 式 ;聞:義符 耳 ,聲符 門?。浑s:義符 衣 ,聲符 集 ;賊:義符 戈 ,聲符 則?。毁嚕毫x符 貝 ,聲符 剌?。粐毫x符 囗 ,聲符 或 四、請寫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說明形體結(jié)構(gòu)序號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體結(jié)構(gòu)序號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體結(jié)構(gòu)1人象形16乳會意2糞會意17犬象形3下指事18刃指事4炎會意19十指事5羊象形20監(jiān)會意6寸指事21曰指事7燕象形22虎象形8目象形23即會意9林會意24本指事10鬲象形25見會意11莫會意26走會意12上指事27亦指事13魚象形28甘指事14鼎象形29象象形15五指事30步會意五、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所對應(yīng)的今字、異體字或本字,并說明兩者是古今字、異體字還是通假字的關(guān)系。
題解說明:做此類題目時,首先分析出句子中的字應(yīng)當(dāng)表示什么意義,這個意義現(xiàn)在常用什么字來表示,然后在分析兩字之間的關(guān)系在分析關(guān)系時,可以參照以下思路:首先看兩字之間讀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存在形聲字與聲旁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句子中的字形是否是另外一字的聲旁(因?yàn)榻褡种薪^大部分是以古字作聲旁的形聲字)如果是,看一下兩者在意義上是否XXX很緊密,如果符合以上條件,這兩字往往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如果不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再看兩字之間讀音與意義之間是否有區(qū)別,如果兩字在讀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意義上毫無XXX,用句子中的字的一般意義來理解整個句子無法解釋通,這樣的兩個字多是通假字的關(guān)系(因?yàn)橥僮种g只有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上毫無XXX,只是臨時以此代彼)如果兩字在意義和讀音上完全相同,任何時候都可以相互替換,那么這兩個字一般是異體字的關(guān)系(因?yàn)楫愺w字是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而只有字形不同的一組字)1、辟——避,古今字;2、淚——淚,異體字;3、蚤——早,通假字;4、責(zé)——債,古今字;5、取——娶,古今字;6、螾——蚓,異體字;7、奉——捧,古今字;8、煖——暖,異體字;9、信——伸,通假字;10、景——影,古今字;11、歸——饋,通假字;12、說——悅,古今字;13、竟——境,古今字;反——返,古今字;14、禽——擒,古今字;15、惠——慧,通假字;16、俛——俯,異體字;17、孰——熟,古今字;18、共——供,古今字;19、弟——悌,古今字;20、賈——價,古今字;21、知——智,古今字;22、唱——倡,古今字;23、益——溢,古今字;24、辟——譬,古今字。
六、閱讀本章文選《馮諼客孟嘗君》,回答以下問題: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詞,并說明其用法⑴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賤:形容詞意動用法;食:動詞使動用法⑵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客:名詞意動用法⑶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⑷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zé)于薛乎? 羞:形容詞意動用法⑸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衣冠:名詞用作一般動詞⑹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子:名詞意動用法;賈:名詞作狀語⑺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高:形容詞意動用法⑻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 虛:形容詞使動用法⑼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高:形容詞意動用法2、找出本文中的判斷句,并說明其表達(dá)功能⑴此誰也? 表示等同關(guān)系⑵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表示等同關(guān)系⑶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 表示復(fù)雜的邏輯關(guān)系⑷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表示造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3、指出加點(diǎn)詞的意義,并翻譯句子⑴存:生存 屬:同“囑”,囑托 齊國有一個叫馮暖的人,貧乏不能自己生存,使人囑托孟嘗君,愿意到門下做門客⑵給:供給 復(fù):再 孟嘗君使人供應(yīng)馮暖的母親食物用度,不使她缺乏。
于是馮諼不再唱歌⑶謝:道歉 責(zé):同“債”,債務(wù) 道歉說:“文被事務(wù)搞得疲倦,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性格又很懦弱,沉溺于國家事務(wù),得罪了先生先生不因此感到羞恥,竟有意為文到薛第收取債務(wù)嗎?”⑷怪:認(rèn)為……奇怪 衣冠:穿戴好衣冠 長驅(qū)到達(dá)齊國,早晨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很奇怪他回來的迅速,穿戴好衣冠接見馮諼,說:“債務(wù)已經(jīng)收完了嗎?回來的為什么這么迅速呢?”⑸僅:只能 高:使……高,墊高 鑿:開鑿,營造 馮諼說:“狡兔有三個洞窟,僅能夠免于一死今君有一個洞窟,還不能夠高枕而臥請允許為君再營造兩窟⑹廟:宗廟 就:完成,建好 姑:姑且 宗廟建成以后,馮諼回來報告孟嘗君說:“三窟已經(jīng)建好,君姑且可以高枕無憂地作樂了第四章練習(xí)題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并指出其用法及意義1、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2、宦官懼其毀己也,皆共目之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5、(馮諼)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6、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7、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8、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不如吾聞而藥之也11、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12、齊威王欲將孫臏13、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15、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擾亂、打擾)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19、同志者,當(dāng)不遠(yuǎn)千里而至20、豕人立而啼21、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22、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23、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24、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25、左右欲刃相如26、秦時與臣游,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27、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28、是故敗吳于囿,又?jǐn)≈跊],又郊敗之29、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30、公子怒,欲鞭之31、過衛(wèi),衛(wèi)文公不禮焉32、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3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34、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也35、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36、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37、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38、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qiáng)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39、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
40、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二、簡答題:1、舉例說明古漢語詞類活用的條件2、舉例說明什么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3、舉例說明名詞作狀語所表達(dá)的幾種意義三、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1、翻譯《君子食無求飽》一文;2、翻譯《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文;3、翻譯《博學(xué)》一文中下面一段話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qiáng) [參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并指出其用法題解說明:做此類題目時,首先要根據(jù)詞類活用的句式方面的特點(diǎn),或者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準(zhǔn)確地找出活用的詞,然后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即句子的意思)判斷該活用的詞屬于哪種用法名詞形容詞活用的條件(即句式方面的特點(diǎn)),我們在教材中有詳細(xì)的介紹,另外不及物動詞的活用也比較容易看出來,及物動詞的活用只能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做題者的語感來判斷1、弱:形容詞使動用法2、目:名詞用作一般動詞3、小、?。盒稳菰~使動用法4、犬:名詞作狀語5、客:名詞意動用法6、走:動詞使動用法。
7、來、來:動詞使動用法;安:形容詞使動用法8、狼、虎:名詞作狀語9、美:形容詞意動用法10、藥:名詞意動用法11、奴虜:名詞作狀語12、將:名詞使動用法13、肘:名詞用作一般動詞14、智:形容詞意動用法15、兄:名詞作狀語16、綠:形容詞使動用法17、存:動詞使動用法18、水:名詞用作一般動詞19、遠(yuǎn):形容詞意動用法20、人:名詞作狀語21、王:名詞使動用法22、生:動詞使動用法23、北:名詞作狀語;道:名詞作狀語24、厚:形容詞使動用法25、刃:名詞用作一般動詞26、活:動詞使動用法27、鄙:名詞意動用法28、郊:名詞作狀語29、云、響、景:名詞作狀語30、鞭:名詞用作一般動詞31、禮:名詞用作一般動詞32、高、大:形容詞使動用法33、封:名詞意動用法34、義:形容詞意動用法35、衣:名詞用作一般動詞36、廟:名詞作狀語;禮:名詞用作一般動詞37、醉:動詞使動用法38、富、廣、強(qiáng)、富、博:形容詞使動用法39、美:形容詞使動用法40、難:形容詞意動用法;免:動詞使動用法二、簡答題:1、舉例說明古漢語詞類中名詞形容詞活用常見的條件答:古漢語詞類中名詞形容詞活用有以下幾個常見的條件:⑴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非并列結(jié)構(gòu),又非偏正結(jié)構(gòu),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A、形成動賓結(jié)構(gòu),前一個名詞活用。
例: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蠧》)B、形成主謂結(jié)構(gòu),后一個名詞活用例: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⑵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可以補(bǔ)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戰(zhàn)國策·秦策》)⑶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⑷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江水又東,徑巫峽《水經(jīng)注·巫山巫峽》)⑸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例: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⑹名詞后面有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bǔ)語,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呂氏春秋·上農(nóng)》)⑺名詞用“而”連接,活用為動詞例: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2、舉例說明什幺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答:“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兩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guān)系一)“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可用作使動用法的詞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⑴動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
例: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⑵形容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diǎn)”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⑶名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成為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二)“意動用法”表示“以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可用作意動用法的詞類有形容詞和名詞⑴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認(rèn)為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diǎn)”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⑵名詞意動用法表示“把賓語看成、當(dāng)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托地而游宇,友風(fēng)而子雨《荀子·賦》)3、舉例說明名詞作狀語所表達(dá)的幾種意義答:名詞作狀語根據(jù)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為四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三、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1、孔子說:“君子飲食上不求飽足,居住上不求安適,勤敏于事務(wù)而謹(jǐn)慎于言語,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稱得上好學(xué)呀。
2、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并且有毅力,因?yàn)槿蝿?wù)艱巨并且道路遙遠(yuǎn)把仁義作為自己的責(zé)任,不是太重了嗎?直到死才停下來,不是太遙遠(yuǎn)了嗎?”3、廣博地學(xué)習(xí),深刻地發(fā)問,謹(jǐn)慎地思考,明確地分辨,堅決地施行不學(xué)習(xí)則已,學(xué)習(xí)了不能掌握就不放棄;不發(fā)問則已,發(fā)問了不能了解就不放棄;不思考則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棄;不分辨則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棄;不施行則已,施行了不能堅決就不放棄;別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別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一點(diǎn),雖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會聰明,雖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會堅強(qiáng)第五章練習(xí)題一、指出下列句子屬于什么句式,前置賓語的請指出賓語并說明用法,謂語前置的請指出謂語,判斷句、被動句請指明句式屬于哪一種情況1、敗矣,子所使求馬者!2、敢問何謂也?3、是炎帝之少女4、蔓草猶不可除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7、孔子曰:“何陋之有?”8、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9、天下者,高祖天下10、子也,言伐莒者?11、彌衡被魏武謫為鼓吏12、南冥者,天池也13、曰:“奚冠?”曰:“冠素14、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5、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17、巫嫗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18、《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19、愿,吾愛之,不吾叛也20、匪報也,永以為好也21、彼且奚適也?22、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23、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24、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25、許子奚為不自織?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27、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28、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30、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二、舉例說明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幾種情況三、舉例說明古漢語中的判斷句四、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五、舉例說明古漢語判斷句的幾種表達(dá)功能六、閱讀本章文選,回答以下問題1、翻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文2、給《小國寡民(王弼注)》加上標(biāo)點(diǎn)小國寡民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幣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yuǎn)徙也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無所欲求——《老子》第八十章3、給《魯少儒(王先謙集解)》加上標(biāo)點(diǎn)。
莊子見魯哀公成云莊子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見魯哀公蓋寓言耳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成云方術(shù)也魯?shù)仵r莊子無為之學(xué)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緩佩玦者事至而斷成云緩者五色絳繩穿玉玦也玦決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令于其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dú)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zhuǎn)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莊子·田子方》 [參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屬于什么句式,前置賓語的請指出賓語并說明用法,謂語前置的請指出謂語,判斷句、被動句請指明句式屬于哪一種情況1、謂語前置,謂語是“敗矣”;2、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何”,疑問代詞作賓語;3、判斷句,主語 + 謂語;4、被動句,語義上的被動句;5、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己”,否定句代詞作賓語;6、判斷句,主語 + 副詞 + 謂語 + 也(表示肯定判斷);7、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何陋”,賓語用代詞復(fù)指;8、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方城、漢水”,強(qiáng)調(diào)介詞的賓語;9、判斷句,主語 + 謂語;10、謂語前置,謂語是“子也”;11、被動句,“被”字句;12、判斷句,主語 + 者 + 謂語 + 也;13、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胡”,疑問代詞作賓語;14、被動句,“為”字句;15、判斷句,主語 + 謂語 + 也;16、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奚”,疑問代詞作賓語;17、判斷句,主語 + 判斷詞“是”+ 賓語;18、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一言”,強(qiáng)調(diào)介詞的賓語;19、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吾”,否定句代詞作賓語;20、判斷句,(主語)+ 副詞 + 謂語(表示否定判斷);21、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奚”,疑問代詞作賓語;22、被動句,“為……所”句;23、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不谷、先君之好”,賓語用代詞復(fù)指;24、被動句,“見”字句;25、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奚”,疑問代詞作賓語;26、判斷句,主語 + 謂語 + 也;27、被動句,“見……于”句;28、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之”,否定句代詞作賓語;29、被動句,“于”字句;30、賓語前置,前置賓語是“利”,賓語用代詞復(fù)指;二、舉例說明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幾種情況。
答:古漢語中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寡人將誰朝而可? 2、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賓語用代詞復(fù)指而前置如:雞鳴而駕,塞井夷灶,惟余馬首是瞻4、強(qiáng)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時前置如: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三、舉例說明古漢語中的判斷句答:古漢語中的判斷句有以下幾種:1、“主語+謂語”,如:劉備,天下梟雄2、“主語+者+謂語”,如:陳軫者,游說之士3、“主語+謂語+也”,如:張騫,漢中人也4、“主語+者+謂語+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5、“主語(者)+副詞+謂語(也)”,①表示肯定判斷,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②表示否定判斷,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6、“主語+判斷詞+賓語”,如: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四、舉例說明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答: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語意上的被動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二)被動句式: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為動作的發(fā)出者如: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2、“見”字句動詞前加“見”字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3、“見……于”句動詞前加“見”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為動作的發(fā)出者表示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4、“為”字句動詞前加“為”字表示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5、“為……所”句動詞前加“為、所”字表示被動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6、“被”字句動詞前加“被”字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五、舉例說明古漢語判斷句的幾種表達(dá)功能答:古漢語判斷句。
